江安竹簧是四川省江安县的地方传统竹雕工艺,以刀为笔,在竹簧上雕刻出各类纹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江安竹簧工艺历史悠久,明代正德年间即已达到兴盛。1915年,江安竹簧作品《花篮》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优胜奖,由此走向世界。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江安竹簧工艺进入转折、复兴期,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工艺特色原料独特:以楠竹内壁最里面的那一层竹簧为原料,其色泽洁净无瑕,嫩黄娇润,宛如象牙,故江安竹簧又有“竹象牙”的美誉。技法多样:工艺手法有烟熏皮雕、凹竹镂空雕、浮雕、圆雕等,工匠们以刀为笔,能在竹簧上刻出山水、人物、花鸟等纹饰,其造型和雕刻既保留了中国书画的笔墨神韵,又显示出民族工艺的独特技巧。品种丰富:江安竹簧制品有竹簧、竹筷、竹筒、竹根雕、竹编、竹装修等七大类上千个工艺品种,涵盖了实用品和艺术品等多个领域。 制作工序一件竹簧工艺品的制作往往要经过选竹材、刀锯、蒸煮、晾干、绘画、雕刻、打磨、抛光、上漆等多道工序。选材时通常在寒冬腊月,选择山腰背阴处、生长在酸性土壤中的楠竹,锯完后需加入石灰、花椒等材料蒸煮,再晾晒两至三年,之后才能进行绘画、雕刻等后续工序,制作周期较长。 代表人物及作品何华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竹刻(江安竹簧)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学习竹簧工艺,掌握多种雕刻技法,其代表作《长江颂》将长江两岸景色以立体方式雕刻在竹筒上,工艺精湛。何素梅:何华一之女,也是江安竹簧工艺传承人,其与弟子罗平共同创作的《三江风情》,入围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终评,作品在异型毛竹上呈现宜宾三江口的动人场景,展现了高超的竹雕技艺。 传承现状江安竹簧工艺的传承谱系在四五代以上,但目前当地的竹簧作坊只有六家,艺人年龄多已年过半百,发展滞缓,举步维艰,工艺日渐陷于濒危境地,亟待抢救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