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对郯马五大调“集南北精华,融雅俗共赏”的具体阐述: 集南北精华地理因素:郯城马头镇位于沂河岸边,明清时期是重要的商业重镇,借助沂河水运可入京杭大运河,北通京津,南达江浙。这种南北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使得南来北往的客商带来了各地的文化,为郯马五大调融合南北音乐文化提供了地理基础和交流契机。音乐风格 南方音乐特色:从曲牌来源看,除《玲玲调》外,其他四个曲牌《淮调》《大调》《满江红》《大寄生草》均来自江淮地区。其旋律委婉轻柔、节奏徐缓平实,具有南方音乐声情多而词情少的特点,擅长温婉抒情,如《淮调》的调式平稳悠长,展现出南方小调的细腻。 北方音乐特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郯马五大调也融入了北方音乐的元素,具有北方音乐豪放的一面,在节奏上有时会呈现出急促之感,在叙事方面具有北方曲艺的特点,能够驾驭宏大主题,体现出“北骨”的特征。 融雅俗共赏唱词内容 雅:在唱词创作上,五大调呈现出“文人参与,民间再造”的复合轨迹,以明清文人创作的曲牌为基础,传统曲目的唱词以诗词格律奠定其文学基底,内容涵盖文学经典、厚重历史等,辞藻考究,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可登大雅之堂。 俗:民间艺人在创作时使用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词语来呈现生活化的场景,描写世俗民情、当代大事小情等,使普通百姓易于理解和接受,能够在市井巷陌中传唱,体现了“俗”的一面。演唱形式 雅:坐唱形式较为典雅,多为3至5人,以叙事性演唱为主,演唱者和伴奏者围桌而坐,演奏和演唱过程较为规整,给人一种高雅、精致的感觉。 俗:群唱则气氛热烈,人数可达10人左右,边演奏边演唱,有时还会敲起酒盅、碟子、碗等,形式活泼,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民间趣味,更具通俗性和大众性。受众群体 雅:当地的商家和士绅认为五大调比较高雅,在有堂会、各种庆典的时候会请郯马五大调艺人去演出,文人学士也对其十分关注,为其填上反映当地风俗民情等内容的新歌词。 俗:郯马五大调一经传入便受到大批青年的追捧,他们纷纷学唱、演唱,而参加演唱的多是渔民和农民,大家在茶余饭后自娱自乐,使其在民间广泛传播,拥有众多普通民众粉丝。 |
|